2025第三届全国人居环境与生命健康大会在河北枣强中国空调博物馆圆满召开。大会以“提升人居环境,促进生命健康”为主题,旨在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擘画领域发展新蓝图。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
01核心主题
建筑通风关乎健康与能耗,现有开窗通风方式既难以充分满足室内健康通风需求,还造成大量能源浪费。
分布式热回收新风系统热回收率高、能耗低、安装维护简便,适配极低能耗建筑,是建筑通风的未来发展趋势。
02能耗控制:低耗高效,直击传统通风的能源浪费痛点
建筑运行中,暖通空调能耗占建筑运行总能耗的 50%~70%,而传统通风方式导致能量损失占其中的50%(约占全国总能耗的 5%),浪费十分严重。据估计,中国每年因开窗通风损失2.5亿吨煤、排放6.5亿吨CO₂。
而现有集中式新风系统能耗高,以某公司的六恒系统为例,120㎡住宅建筑年运行能耗达6000-8000kWh,推广应用价值有限。分布式热回收通风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实现运行能耗大幅降低:
(1)超高热回收效率:热回收效率高达90%-92%,远超《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中“显热交换效率≥75%、全热交换效率≥70%”的要求,最大程度减少新风换热的能源损耗。
(2)极低运行功耗:单位风量功耗<0.1Wh/m³,年自耗电量仅约 35 kWh(相当于普通智能手机年充电量的 1/3),120㎡住宅运行电耗较传统系统降低80%,长期使用大幅削减建筑能源支出。
(3)适配各种气候条件:夏季,可避免空调开窗1.5倍电耗的浪费(城市电网30%-50%负荷来自空调),缓解电网峰值负荷压力;冬季减少北方建筑采暖需求。覆盖不同气候区域建筑需求。
03 空气质量:精准调控,守护健康与生产力
室内空气质量影响身心健康与社会生产力(幅度约5%),当前住宅甲醛超标31.3%、TVOC超标49.3%,95%既有建筑无机械通风,CO₂浓度过高还会导致睡眠、认知能力降低。该系统从多维度保障空气品质:
(1)CO₂浓度精准控制:支持按需通风,1 人使用的 21m³ 卧室场景中,通风量达5L/s(18m³/h)即可将CO₂浓度控制在1100ppm以下,满足“CO₂<1000PPM”的规范要求;还能根据室内空气质量匹配新风量。
(2)多重净化与功能协同:核心部件热芯兼具蓄热、换热、调湿、隔音功能,可搭配过滤模块,解决传统开窗“无法过滤”、换气扇“仅换气无净化”的缺陷,有效过滤甲醛、花粉、沙尘、TVOC 等污染物,提升空气洁净度。
(3)场景化安全保障:适配住宅(保障睡眠空气质量)、办公楼(如郑州航空港人工智能研究院已安装 20 台玻璃款设备及配套中央控制系统)等场景,且避免集中式系统“管路传播污染(如新冠病毒)”的风险,保障人群密集空间安全。
04 安装适配:灵活便捷,降低安装与使用门槛
传统集中式新风系统管路复杂、老旧建筑安装难,120㎡住宅安装成本达1500元/㎡,还会降低 30cm 层高、占用10m³空间。该系统在安装与适配性上实现显著优化:
(1)成本与空间优势:材料及安装成本较集中式降低60%,无需复杂管路;提供玻璃款(260×260×125mm)、穿墙款(260×260×60mm)两种类型,适配不同建筑结构,不占用过多空间,老旧建筑与新建建筑均可便捷安装。
(2)维护与调控便捷性:安装维护简单,无需频繁检修管路;支持智能按需调控,可根据室内人数、CO₂浓度、温度动态调整运行状态(如多人时提风量、无人时降功耗),兼顾便捷性与节能性。
(3)既有建筑改造适配:针对中国660亿平米既有建筑的通风需求,系统无需破坏建筑原有结构,安装钻孔直径较小,可快速完成改造,助力存量建筑实现“低能耗+优空气”升级。
05 技术前瞻:多维创新,引领通风技术升级
作为第四代建筑通风系统,该技术融合多重创新,具备显著前瞻性:
(1)核心技术支撑:依托动态隔热技术,通过蓄热换热芯实现“换气不换热”,在室外-25℃至40℃极端气候下,仍能维持室内温度稳定,兼顾舒适度与能耗控制。
(2)底噪体验:运行噪声仅30-42dB,远低于传统通风设备,不影响睡眠、工作,平衡功能与居住体验。
(3)扩展潜力:额定风量范围为 200~500m³/h,正研发 300m³/h 级产品,以适配更多场景空间;支持物联网智能控制,未来可融入建筑智能系统实现精准调控,契合‘科学 + 艺术 = 美好生活’的核心研发理念,为建筑新风环境提供长期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