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轮番来袭,你是否也正宅在家避寒取暖?当心!久居室内,更要注意室内空气污染防护。
健康危害是什么
★三氯乙烯
三氯乙烯的健康风险涉及皮肤刺激(可能引发皮疹或皮炎等)、器官损伤、神经毒性及遗传毒性。同时,研究显示它与食管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存在关联。 201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划分为“1类人类致癌物”,即已有充分证据证实其对人类具有致癌作用。现有检测数据显示,三氯乙烯在居家与办公环境空气中的浓度通常较低,主要通过吸入方式进入人体,长期低剂量接触可能引起嗜睡、头晕、恶心及全身乏力等健康问题。
★四氯乙烯
四氯乙烯兼具致癌与非致癌毒性:在致癌性上,其与肾癌、膀胱癌及肺癌等恶性肿瘤存在关联;非致癌毒性则表现为对神经、肝脏、肾脏、免疫系统、生殖功能、发育过程以及遗传物质的多方面损害。 201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四氯乙烯归类为“2A类很可能人类致癌物”。 室内环境中的四氯乙烯主要通过呼吸吸入进入人体,随后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可能引发急性、亚慢性及慢性等多种周期的健康影响。当前,我国对室内空气中四氯乙烯的关注仍显不足。然而,在部分家庭与办公场所的空气检测中,已出现四氯乙烯浓度偏高,导致致癌风险超过安全阈值的实例。
四氯乙烯兼具致癌与非致癌毒性:在致癌性上,其与肾癌、膀胱癌及肺癌等恶性肿瘤存在关联;非致癌毒性则表现为对神经、肝脏、肾脏、免疫系统、生殖功能、发育过程以及遗传物质的多方面损害。 201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四氯乙烯归类为“2A类很可能人类致癌物”。 室内环境中的四氯乙烯主要通过呼吸吸入进入人体,随后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可能引发急性、亚慢性及慢性等多种周期的健康影响。当前,我国对室内空气中四氯乙烯的关注仍显不足。然而,在部分家庭与办公场所的空气检测中,已出现四氯乙烯浓度偏高,导致致癌风险超过安全阈值的实例。
如何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根据新版标准,室内空气中三氯乙烯8小时平均浓度不超过每立方米0.006毫克时,四氯乙烯8小时平均浓度不超过每立方米0.12毫克时,健康风险较低。如何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呢?
★源头控制
想要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应首先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来源,切断污染物进入家庭、办公环境的途径。
在装修、购物时,选择质量合格、绿色环保、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相关要求的室内用品。
★通风换气
定期让室内外空气相互流通,可有效稀释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
通常,建议在早、中、晚分别开窗通风,每次20~30分钟为佳。但要注意,开窗通风应结合实际天气。雾霾严重、大风扬尘、气温过低等情况出现时,建议关闭门窗。
条件允许的家庭也可选择安装新风系统,按照每人每小时新风量不少于30立方米的标准换气,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净化空气
目前,净化空气的常见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光催化剂分解、绿色植物净化等。
活性炭的多孔表面使其易与室内空气污染物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以吸附污染物的方式达到净化效果。
光催化剂可将吸收的光转化为化学能,再将室内空气污染物氧化为无害气体。
部分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从空气中吸收的污染物分解转化,如龙舌兰、常春藤可吸收空气中的三氯乙烯。
但是,这些方法在应用中也有局限性,比如活性炭因达到吸附饱和而成为污染物的二次释放源头,光催化剂、绿色植物净化空气污染物种类和效率有限等。因此,净化空气常作为辅助手段来补充解决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