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北京市发布了新一轮的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区域传输占三分之一,2017年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中区域传输贡献约20微克/立方米。随着污染级别增大,区域传输贡献上升,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占55%-75%。从北京市当前本地大气PM2.5来源特征看,移动源占比最大,达45%。 源解析结果:本地排放占2/3,在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45%;区域传输占1/3,但重污染日区域传输贡献超过50%。 此次研究的主要结论表明,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现阶段本地排放贡献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农业及自然源等其他约占12%;移动源中在京行驶的柴油车贡献最大,扬尘源中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并重,工业源中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和印刷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工业行业的贡献较为突出,生活面源中生活溶剂使用等约占四成。区域传输占26%-42%,约三分之一,且随着污染级别的增大,区域传输贡献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度污染日(PM2.5日均浓度在115-150微克/立方米之间)区域传输占34%-50%,重污染日(PM2.5日均浓度>150微克/立方米)区域传输占5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