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系统
高层建筑因高度高、人员密集、疏散难度大,防火排烟设计至关重要,核心是通过分区管控与设备联动,限制火势与烟气蔓延。
1. 防火排烟分区与烟气扩散机理
(1)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
防火的核心是阻止火灾蔓延,排烟的核心是及时排除烟气、保障人员疏散。高层建筑设计中,通常将建筑划分为若干防火、防烟单元,通过防火墙(或防烟墙)与防火门分隔,这些单元即为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
(2)烟气扩散机理
烟气是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固液粒子悬浮体,其扩散主要受风压与热压影响:
• 风压
空气流动遇阻时,动能转化为压能形成的压力;
• 热压(烟囱效应)
建筑内部温度高于室外时,楼梯井、电梯井等竖向竖井中形成的热空气上升现象。当建筑下部或迎风面房间失火时,风压与热压的叠加作用会加剧火灾危害,远超上部或背风面房间失火的影响。
2.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的主要形式
高层建筑防排烟主要采用自然排烟、机械防烟、机械排烟三种形式。
(1)自然排烟
以风压与热压为动力的被动式排烟方式,适用于具备良好自然通风条件的区域。
(2)机械防烟
通过机械加压送风,利用气体流动与压力差控制烟气扩散的主动式防烟技术,设置要求如下:
• 适用场所: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两者合用前室;全封闭式避难层需设置加压送风设施。若前室设有敞开阳台、凹廊或不同朝向可开启外窗(能自然排烟),则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
• 送风口布置:楼梯间每隔 2-3 层设一个送风口,前室每层设一个;风口采用自垂式或常开百叶风口,常开风口需在风机压出管上设止回阀;常闭型风口仅在火灾时开启着火层,需配备手动与自动开启装置,并与风机启动连锁。
(3)机械排烟
通过机械排风形成压力差,利用排烟管道排出烟气或稀释烟浓度,适用于无自然排烟条件的内走道、房间、中庭及地下室,设计要求包括:
• 排烟口位置:设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距可燃物不小于 1m;平时关闭,火灾时仅开启着火层,配备手动与自动开启装置。
• 排烟范围:防烟分区内排烟口距最远点水平距离不超过 30m;走道排烟口宜布置在与疏散方向相反的位置。
• 防火控制:排烟支管与风机入口处设 280℃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风机需能在 280℃下连续工作 30min,且任一排烟口开启时能自动启动。
• 管道要求:排烟风道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吊顶内的排烟管道,隔热层需为不燃材料,且与可燃物间距不小于 150mm。
• 系统协同:与通风、空调系统宜分开设置,若合用需采取可靠防火措施;地下室机械排烟系统需配套设置送风系统。
• 控制程序:分为设消防控制室与不设消防控制室两种模式,按需实现自动与手动控制。
(4)通风与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
• 防火阀设置:穿越防火分区隔墙、机房及重要 / 火灾危险性房间的隔墙与楼板、水平风道与垂直风道交接处、变形缝两侧,均需设置防火阀,动作温度为 70℃。
• 材料要求:管道、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及胶粘剂需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含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通风设备需采用防爆型。
3. 防火防排烟核心设备及部件
主要包括防火阀、排烟阀及排烟风机三大类。
(1)防火阀
防火阀是防火阀、防火调节阀、防烟防火阀及防火风口的总称,区别在于叶片开度是否可调节。
• 控制方式
热敏元件控制、感烟感温器控制、复合控制(两者结合)。
• 关闭驱动方式
重力式、弹簧力驱动式、电机驱动式、气动驱动式。
• 常用类型
重力式防火阀:分矩形与圆形,平时常开,复位需重新安装易熔片。
弹簧式防火阀 / 调节阀:平时常开,防火阀用于阻火,调节阀可调节风量,火灾时 70℃易熔片熔断,叶片关闭。
防烟防火调节阀:适用于防烟防火要求的系统,构造与防火调节阀类似。
防火风口:安装于送、回、排风口,具备防火功能。
气动式防火阀:与卤代烷灭火系统联动,复位需先卸压。
电动防火阀:通电开启,断电后弹簧关闭,通电即可复位。
电子自控防烟防火阀:采用电子与逻辑电路技术,火灾时自动启闭并报警,可集中控制。
(2)排烟阀
安装于排烟系统,平时关闭,火灾时通过控制信号开启,部分带温感器可在高温时关闭。
• 分类
按控制方式分电磁式、电动式;按结构分装饰型、翻板型、排烟防火阀;按外形分矩形、圆形。
• 常用类型
排烟阀:无温度传感器,火灾时由烟感信号或手动开启。
排烟防火阀:带 280℃温度传感器,火灾时开启排烟,高温时关闭阻火。
远控排烟阀 / 防火阀:远程控制开启,防火型带温度传感器。
板式 / 多叶排烟口:排烟阀与风口的组合体,安装于走道、防烟室等位置。
电动排烟防火阀:开启后输出信号,280℃自动关闭,可手动或通电复位。
(3)防排烟通风机
可采用通用风机或专用防火排烟风机(如 HTF 系列、ZWF 系列、W-X 型),特点是烟温较低时可长期运转,高温时能连续工作一定时间,通常具备两挡以上转速调节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