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设备网
诚敬信息技术

雾霾催火空气净化设备:废气净化拥千亿市场

   日期:2011-12-0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2019    评论:0    

 

这个冬季,当空气也可以成为“特供”品,净化它比买取暖器还重要,雾霾天气给空气净化设备行业带来了久违的“春景”。

在中国,受社会发展水平和消费认知的影响,空气净化设备市场尚属于“新概念”产品,这一新产业的发展并不稳定。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徐东生在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空气净化设备市场并不成熟,过去以来一直受到重大事件的驱动,红火一阵又归沉寂,这导致众产品本身技术路线处于摇摆之中。”

尽管如此,有分析指出,仅空气净化器一个领域,2010年其年产值已达到400亿元。预计到 2015年,包括空气净化器在内的室内环保产业,其年产值将达到8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而民用和商用的空气净化器市场之外,更大的潜能还在于工业企业对空气净化设备需求也更加明显,在政府的政策导向下,重污染企业也正在逐渐进入强制提高净化空气能力的新阶段。

走红:新领域受追捧

灰霾天的现实,PM2.5新标准的推出,让空气监测、空气净化类产品一夜走红。黄女士向记者表示,远大的空气净化机作为拳头产品,早前主要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大批采购、自2006年左右,开始进入门市店走零售渠道。

“以北京地区为例,从2007年、2008年左右就开始有比较明显的需求上升。消费者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普及过程类似净水器。”她说。

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在10月发布的一则报告指出:近3年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的天数超过100多天,东莞等地区甚至达到210多天,甚至沿海城市深圳也出现了154天的灰霾天气。

需求的爆发,使得中外各家生产商开始竞逐市场。除亚都、远大、格力等国内优势企业,其它还有几十家企业生产供应空气净化器,而外资如三星、大金、夏普等外资公司也宣布大力拓展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

以日本夏普为例,继今年3月将“净离子群”空气净化器首次引入中国市场后,本月初夏普还决定组建健康环境事业部,把中国作为推广空气净化器的核心市场。

家用:并不成熟的市场

据称,目前全球空气净化器年销量超过1000万台,但在中国家庭普及率却极低,不到0.1%,在日本为17%,在美国则达到27%,最大的市场在北美。

相比于前文所述中国5年增长50%的市场预测,尚普咨询的观点相对保守。其发布的《2010年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分析调研报告》显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空气净化器销售额年均增速高达27%,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预计未来5年,我国空气净化器产业将保持30%的速度高速增长,空气净化器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但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徐东生却向本报记者指出,中国目前空气净化设备的市场规模事实上很难掌握和判断,因为空气净化设备市场本身并不成熟,竞争也呈现混乱态势。

“这个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太在意概念,就像一开始宣称空气净化器可以除甲醛、苯,但这只是

其中一项功能,且并不能根除材料自身存在的问题。企业宣传存在过度,民众认知也存在错误。”他表示,“这一市场基本受重大事件推动,此前的一轮热潮在2003年非典时期。”

对于市场缺乏统一标准的说法,徐东生则予以了反驳。他告诉记者,空气净化器现行的国家标准是2008年底修订的GB/T18801-2008《空气净化器》,企业关于性能指标选择的认定上确定存在争论,但“并非没有标准”。

据记者了解,中国家电协会在2011年成立筹备委员会,专门就空气净化设备申请成立一个二级专业委员会,目前已经获得民政部门的批准,预计明年初正式成立。徐东生表示:“我们希望对这个行业能够进行正确的消费引导。”

工业:缺乏投资动力

相比于家用和商用两个市场,工业领域的空气净化设备市场规模则更加广阔。

有专家预计,以电力脱硫设备为例,估算“十二五”期间年均市场规模在130亿元左右;袋式除尘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也高达600亿元以上,年均为120亿元。

“西门子向马钢出售的欧洲市场外首套Meros烧结废气净化系统,本就可以满足PM2.5,PM10的欧洲标准,钢厂使用的净化效果甚至可以好于外部空气。”

12月6日,西门子(中国)冶金技术部总经理翟玉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举例道,“工业领域的空气净化设备,在技术和工艺上都不成问题,只是在市场推广上存在门槛。”

他表示,中国的烧结废气净化市场拥有上千亿的份额,但由于行业生存处于微利状态,企业的环保设备投入动力不足。

目前,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已被列入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期间,国家对脱硫的重点控制,将从上一个五年的火电领域,转移到钢铁业。

而全国现有1200余台烧结机中,已建设脱硫装置的烧结机占总量的比例尚不足15%。

但马钢集团副总经理丁毅也曾告诉本报记者,即使企业积极投入,但因为“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如果国家不能效仿火电给予钢企部分补贴,对于环保设备的追逐,也难以形成气候。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