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64414097

人防工程通风与排烟系统在火灾中的联动控制机制

   2025-08-21 互联网27360
引言     
人防工程作为特殊的地下空间,在面临火灾事故时,由于空间呈封闭状态、通风受约束等结构特性,烟气会迅速积聚、温度急剧升高、毒性显著增强,极易引发群死群伤等灾难性后果,实现通风与排烟系统的高效联合控制,能及时消除烟雾、降低毒气浓度,给人员疏散以及消防救援赢得宝贵时间。构建契合实战需求的通排联动控制体系,在监测机制、算法逻辑及执行协同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推动人防工程向更高水平的安全运营体系发展。
1人防工程通风与排烟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分析
1.1 通风系统的基本构成与作用     
风机、进风口、初中效过滤单元及风压调节机构共同构成了通风系统的进风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内部正压场,能有效阻挡外部烟气倒灌,实现含氧量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动态平衡调控。     
通风系统的排风系统主要由排风道、止回装置以及排风风机组成,其作用是迅速排走内部积攒的热气和有毒气体,在系统运行阶段,排风风机的额定排量宜不小于 5 700 m3/h,风压应控制在 500 ~ 1 000 Pa 之间,以满足高层人防地下室通风换气与排烟要求[1],使高密度烟雾能迅速从受影响区域转移出去。为防止二次污染与热气逆向灌入,止回阀组件应具备热敏闭合功能,且需与电动联动控制器协同,以实现阀门的即时响应,排风路径应依照最短距离布设,根据最大排烟量核定风道的截面面积,通常情况下,需遵循每平方米有效面积对应 200 ~ 250 m3/h 排烟量的规范标准,确保高温烟气能迅速稀释和疏散。      
风管网络是通排系统的核心传输介质,承担着将各通风与排烟节点连接起来的功能,在系统设计期间,需在主风道跟支管之间安装动压均衡装置,采用分段风量调节阀对各支路风量分配进行控制,将风速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区间,以防止气流噪声和涡流干扰对传感器监测及排烟方向产生不良影响。
1.2 排烟系统的关键组件与功能     
风机叶轮作为系统烟气驱动的重要部件,其功率和转速对烟雾抽排效率及控制范围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温运行工况下,风机叶轮应保持稳定运转,温度承载能力较高。直联式风机采用三相异步电机驱动,额定电流与启动电流的差值须控制在标准倍数以内,防止对电网造成冲击。排烟口与防火阀共同构成烟气路径的启闭控制界面,其结构形式应符合 GB 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要求,排烟口应设置在空间顶部以及火灾烟气积聚区域的高位地段,阀门在接收火灾信号后,应尽快达到完全开启状态,为保障排烟的流畅性,防火阀须具备熔断开启机制,并配合电信号控制,实现就地及远程的双重控制。阀门需达到气密等级Ⅱ级以上的标准,并将泄漏率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防止烟火蔓延至相邻区域。 
补风系统主要用于补充排烟时排出的空气体积,防止负压产生造成结构破坏以及烟气逆向流动。补风路径需避开存在火源的区域,风速应与排烟速度协同配合,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 50%,平时送风量建议为排风量的 80% ~ 90%,在正压区边界附近,补风口应配置风压传感器及温湿度反馈模块,采用联动控制算法动态调整风机的出力,以实现系统整体气压的均衡。
2 火灾中通风与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2.1 火灾信号的监测与传输机制     
火灾初期的有效识别需依赖感知元件的准确响应能力,烟雾探测器利用光电式或离子式传感单元,可对空间内气溶胶粒子浓度变化进行采集,当可见粒子浓度超出背景值所定阈值时,传感器会生成标准的 4 ~ 20 mA电流信号或 RS485 通信信号,传输给中央控制单元。传感器采样周期的设定要符合要求,以便在烟雾扩散的初始阶段快速响应,温度传感器采用热电偶或热敏电阻原理,将火源区域的热量变化转化成电压信号,再由 AD转换模块实现数字化的输出,高精度热敏单元的响应时间要尽量短,以保障控制系统对火灾特征的识别精准度。
为提升系统容错能力,传感器网络需搭建冗余通信路径,信号采集单元经 CAN 总线或 Modbus 协议与控制主机建立实时的数据链路,确保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延迟时间较短,传输线路采用屏蔽双绞线与光纤相结合的通信模式,以抵御电磁干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当系统接收到高优先级火灾信号时,网络需采用主从通信结构,优先开启传输通道,保证响应指令及时下达,为强化系统的抗扰能力,控制器当中需嵌入 CRC 校验机制及多信道备份机制,若检测出数据存在异常或信号丢失,系统应迅速切换到备用通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