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设备网
诚敬信息技术

建筑生活:体验欧洲节能住宅

   日期:2006-02-14     浏览:1306    评论:0    
核心提示: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位邻居,是位退休多年的独身女士。她住着一间一套的公寓,约30多平方米,客厅兼饭厅朝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位邻居,是位退休多年的独身女士。她住着一间一套的公寓,约30多平方米,客厅兼饭厅朝东南,有一面大玻璃,采光很不错。她说,一年到头基本不开暖气,室温却能稳定在21摄氏度左右。笔者对此将信将疑。后请教过一位专家,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对建筑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保温效果。专家还举例说,只要房子保温好,在公寓里烧水做饭、开灯照明,都可将热能留在屋内。
 
    布鲁塞尔的年平均温度约在10摄氏度左右,冬天最冷时达到零下16度左右,采暖是主要的能源消耗。如果细算一笔账,像这位邻居这样长年不开暖气,每年可省下好几百欧元。而不用说的是,在她省钱的同时,也为社会节约了不少能源。
 
    她住的这栋楼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建成的,双层中空玻璃,加厚的墙体,厚厚的外保温层,整体的节能设计代表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建筑科技水平。楼里的每套公寓都有一个取暖开关,可设定室温,一旦室内自然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暖气就会自行启动。怕冷的人可将温度设得高一点,怕热的人反之。由于整座大楼保持一定温度,室内温度也不至于太低,即便在严冬也可不开暖气。
 
    欧洲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吃过大亏,对过多依赖能源有着“切肤之痛”,因而对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格外重视。
 
    在建筑方面,欧洲人强调的是让建筑物拥有“健康的体魄”。其基本理念是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使建筑物能像健康人那样生活。离我公寓不远的地方,就有好几幢节能建筑,楼顶装了太阳能吸热板、雨水收集装置和冷热空气交换器。太阳能装置为楼里的住户提供免费热水,同时部分解决取暖问题;在多雨的布鲁塞尔地区,回收的雨水可用于大楼的消防喷淋设施与花草浇灌;冷热空气交换装置,则可充分利用室内废弃热能加热吸进来的新鲜空气,为屋内不断补充温度适宜的新风;当然还有厚厚的墙体隔热装置等。在对大楼进行一番“合理”装点后,能耗降低了50%。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为居住者提供更高的舒适度,比如将室温保持在20摄氏度至26摄氏度之间,这是人体理想的舒适温度。
 
    人类生活的环境不仅有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而且还有风雨雷电、严寒和酷暑。为了趋利避害,人类建造了房屋。因此,建筑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一种媒介。建造健康、舒适、节能的建筑,就是要使人能够亲近自然环境中有利的一面,回避不利的一面。只要科学利用大自然,建筑物高能耗问题在设计时和建设前期便可解决,而不用再等大楼建好之后再去“让空调升高一度”。比如在冬冷夏热的地区,建楼打地桩时接通地下水,利用冬暖夏凉的地下水来为建筑物取暖制冷。其结果是,冬天的室温达到了25摄氏度,而用来泵水的电泵耗电量只相当于空调的三分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被一些建筑学家称之为“病态”的建筑物里,冬天需要使劲烧暖气,夏天又要拼命吹空调,虽然满足了住户防寒与抗暑的需要,却离自然越来越远,人体自身抵抗力越来越低,又消耗了大量原本可以节约的能源。如能更多地借助自然,让建筑物更富人性,使之能像健康人那样“呼吸吐纳”,社会也就不必为维持“病态”建筑而付出过高的代价,也可从根本上舒缓能源的短缺问题。
 
    环境需要绿色,食品需要“绿色”,建筑也需要“绿色”。今天,要推行人性化的“绿色”建筑,技术上已经成熟,关键在于人们的理念。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